前言
1929年,在古田会议中,一个容貌端庄、语言不俗的小伙子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,这个人就是罗荣桓,在会议中发言恳切,直击要害,让一众党员为之侧目。
在会议结束后,毛泽东说:“罗荣桓是个人才,我们发现晚了啊!”
一、立志报国
1902年,罗荣桓出生于湖南衡山县的一个小村庄中,罗家也是正经的“耕读之家”,只可惜家业衰败,好不容易家业传到了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的手中才逐渐变好。
罗国理在20岁接手家业,那时候家里也只有几亩薄田,好在他少年之时读书习字样样不落,因此,在接掌家业之后便做了一名私塾老师,依靠学生们缴纳的学费来勉强养活一家人的温饱,可是在孩子一个一个出生后,私塾老师这份工作让一家人的生活也难以为继,无奈之下,罗国理只好决定从商。
在当时人们眼中“士农工商”,商人是最低贱的,而罗国理原本是一名地位崇高的文人,现在也只能看着周围人对自己的白眼却无能为力,他凭着自己的脸面勉强借了三吊钱,在村子里开了第一家杂货铺“罗永隆字号”。
罗国理虽然是一名书生,但是眼光独到,杂货铺开业以后,生意兴隆,罗国理家很快就凭借杂货铺的收入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之家。
老话说得好,“穷在闹巷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,自从罗国理家中富裕以后,他也被推举为黑田罗家的族长,主管一族大小事务,在他的筹措下,罗家人捐款捐物,为自己的十二世祖罗异山修建祠堂,在祠堂修建完毕后,为了保证祠堂香火时时供奉,罗国理一家人搬进祠堂居住,那一年,罗荣桓刚刚两岁。
祠堂的环境毫无自由可言,充满封建制度色彩,而父亲的严格教导更是让罗荣桓时刻感觉到精神上的压抑,这让罗荣桓不得不在书籍中寻找思想自由。
罗荣桓年少时期,中国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,衡山县到处都在卖儿卖女,百年难遇的饥荒也随之而来,邻里的穷苦生活深深烙印在罗荣桓的心中,这时候的他已经萌生了改善百姓生活的想法,可是他还是个孩子,他现在也只能认真读书,为将来做打算。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间那个一直在私塾上学的罗荣桓已经长大,剪掉了辫子,接受新思想的洗礼,很快,他就凭借优异的成绩的前往长沙上学,那一年他刚刚17岁。
这是罗荣桓第一次离开家门,虽然是男孩子,但是家里人还是舍不得他离开,尤其是他的父亲罗国理,他一心期望儿子能够继承家业,当一名杂货铺的老板,一旦孩子学成,必然会离开家乡,这是老父亲所不能接受的,可是孩子长大了,有自己的志向了,身为父亲也只能默默地看着他离开。
1919年,正好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,这让整个长沙都充满了进步思想,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荣桓对未来中国革命的认知。
除此之外,当年在湖南师范的毛泽东等人也积极展开“革命运动”,毛泽东多次在《湘江评论》中发表“反帝、反封建”的思想,并且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,当时正在长沙读书的罗荣桓非常喜欢《湘江评论》,因此,他也被毛泽东的文章所打动,正式加入长沙革命学生大联合,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。
二、加入共产党
可是没过多久,罗荣桓的学校就因为战乱的影响宣布停课,1919年冬,眼看学业无法继续的罗荣华回到家中,帮助家里筹备父亲的五十大寿。
其实罗荣桓停课回家一直是父亲罗国理的期望,这次寿诞加过年,老父亲也给儿子准备了一个“惊喜”。
罗荣桓已经十七岁了,按照早年间的传统已经可以结婚了,罗国理早就给儿子准备好即将娶进门的妻子,女方十九岁,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好孩子,就在年也过完、寿诞也结束后,父亲将为罗荣桓准备结婚的事情告诉了他。
当时罗荣桓十分震惊,已经长时间接受新思想的他无法接受婚姻包办,对于这段婚事,罗荣桓一直拒绝,为此他和父母吵了很多次架,他不甘心,只不过罗荣桓明白,一旦自己违抗父亲的想法,就意味着和家里决裂,而自己现在还做不到不依靠家里,他才十七岁,他还想继续读书。
抗争过,罗荣桓希望自己坚定的态度能够让父母取消婚事,可是他忘记了父母都是封建传统的“代言人”,他们可以同意自己去学习新思想,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同意自己不按照他们的要求结婚,两方总有一方先低头,罗荣桓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革命,他决定接受父母的安排,与这位没见过面的妻子结婚。
按照罗国理的安排,娶妻后的罗荣桓应该继承家业,守着杂货铺,将杂货铺做大做强,可是罗荣桓志不在此,于是父子俩产生了激烈的冲突,好在这时候学校复课的通知下达,罗荣桓堪堪逃离,否则他可能一辈子都要在杂货铺里过日子。
学校虽然复课,但是校外并不太平,军阀混战,虽然与战争只有一墙之隔,校内的学生依然恐惧,这也让罗荣桓再次认清了社会的现实,因此,他在学校认真学习,在毕业后前往北京求学,并且考入了青岛大学预科。
虽然家里一遍又一遍催促他回家继承家业,但是罗荣桓已经下定决心不回去,直到预科毕业后,罗荣桓前往广州,那里是革命的中心,在广州,罗荣桓全面、系统的了解共产主义,也从此刻起,罗荣桓决定投身红色革命。
1926年,罗荣桓回到家乡,由于毛泽东等领导的农民运动在湖南发展得很好,所以衡山也成为农民运动的模范点。
在外求学数年的罗荣桓刚一回到家,自然受到了全村百姓的热情招待,他们纷纷询问罗荣桓在外面的见闻,而农会的干部在得知罗荣桓曾经参加红色革命后,也力邀他参与到农会的工作中来,这时候的罗国理见到儿子羽翼丰满,再也没有办法管教儿子了,因此,也就放弃了让罗荣桓继承家业的想法。
1927年,由于罗荣桓在农会中的积极表现,因此,他正式通过了党的考察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
就在他继续在农会工作的时候,蒋介石发动的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正在悄然进行,罗荣桓不得不离开刚刚半岁的女儿,在同志的掩护下迅速离开。
在他投身革命,跟随毛主席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,罗荣桓曾给家中写信,第一,与妻子解除夫妻关系,不再耽误妻子,妻子是否在罗家继续生活全凭自愿;第二,请求家中长辈、兄长帮忙照顾女儿;第三;在革命胜利之前,由于时常转移,不方便与家中书信往来。
在将自己的想法在书信中写明后,罗荣桓开始了他的南征北战之路。
三、人才难得
罗荣桓在1927年入党参加革命后,由于他作战积极,表现优异,在古田会议中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:“你是一个人才,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,对于你,我们发现晚了。”
面对毛泽东的评价,罗荣桓在革命中更加用心,因此,在1937年初,罗荣桓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。
日军入侵的速度越来越快,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下,罗荣桓与115师代师长陈光率领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地区。
1940年4月,在山东的日军精锐共8000余人准备兵分十路对抱犊崮地区进行“扫荡”,意图消灭我军在山东的主力,摧毁我军根据地。
在这次扫荡中,日军对各处据点增加兵力,稳步向我根据地中心推进,除此之外,各部日军相互联络,以防有八路军袭击。
按理来说,日军对这次的进攻做足了准备,但是面对罗荣桓,他们的扫荡策略还是失败了。
面对日军重兵压境,罗荣桓与陈光对于此次日军的扫荡进行分析研究,决定依旧按照原本的办法在各部分区进行作战,而115师的主力则分布在根据地周边,策应各分区,并在敌人逼近之时突袭敌军。
由于抱犊崮地区是八路军115师师部以及其他党政机关的所在地,机构众多,不利于115师保护,在罗荣桓的命令下,机构进行分散,并派遣作战部队保护,这样人少目标小,更利于转移,罗荣桓更是亲自率领115师政治部在特务连的保护下与敌人进行机动作战。
可是,政治部人数不少,一个特务连才堪堪百人左右,特务连的士兵们除了日常保护政治部的人员外,还需要承担作战任务,罗荣桓为了减轻特务连的压力,决定在扫荡时期,将政治部进行改组,所有政治部成员都需要配备武器,便于与敌军作战,并且实行机关自卫制度,不能只依靠特务连的救援,除此之外,机关干部还需要负责侦察敌情等任务。
在罗荣桓的安排下,一支上百人的队伍在抱犊崮四处寻找日军空隙进行穿插,在避免遭到敌人打击的同时包围敌军,给予敌军致命打击。
就在罗荣桓率领政治部机关连日行军中,政治部工作人员大多数从事笔头工作,对于长途行军都会感到不适应,因此,在连日疲累后,罗荣桓命令手下人员在核桃峪休息,当时正值夜晚,政治部成员们也都累了、困了,在警卫员的警戒下,许多成员都睡熟了。
可没想到,这时候警卫员突然发现敌情,为了保证人员安全,警卫员迅速将所有人叫醒,在请示罗荣桓后带领一行人迅速撤退到山头上,居高临下便于监视敌情。
当时特务连主力早就被罗荣桓派出去执行其他任务,而保护政治部机关安全的只有四个警卫班,这时候,在原本驻地的三个方向都出现敌人的身影,但由于天黑罗荣桓等实在看不清到底有多少人。
为了查明山下日军的具体情况,罗荣桓命令一班到山下秘密探查情况,很快,一班士兵就回到山上,在他们的探查下得知,日军士兵都藏在山沟之中,虽然山上山下距离不过两百米,但是日军并没有发现罗荣桓等人的踪迹,因此,罗荣桓带着部队立刻转移。
罗荣桓就这样带着部队从扫荡中心转移到扫荡外线,积极在外线打击日伪军,迫使扫荡日军回援,减轻中心区压力。
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,罗荣桓等终于完成的“反扫荡”任务,保证了抗日根据地的安全。
四、职务风波
随着日军对中国进攻速度加剧,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,八路军士兵锐减至30万,就连敌后根据地规模也迅速缩减,为了保证军政一体,中共中央以及中央军委决定在各个军区实行“一元化”,既军政出于一人之手,当时罗荣桓成为115师师长兼政委、山东军区司令兼政委,可是关于罗荣桓的任职还出现了“纷争”。
在林彪负伤后,毛主席就有意将罗荣桓安排在115师师长的位置上,但当时罗荣桓刚刚在红军大学毕业,所以更适合从事军队政治工作,因此,毛主席将山东苏区一把手的位置给了朱瑞,将军队一把手的位置给了罗荣桓。
原本这样的安排非常合适,而且朱瑞与罗荣桓也是一方面军的熟人,两人也共事多年,可没想到朱瑞在成为山东一把手后出现诸多失误,要不是罗荣桓为他收拾烂摊子,朱瑞可能早就被中央军委撤职。
除了工作失误外,朱瑞性格急躁,总是不管不顾,因此,朱瑞在山东主政期间不得民心,尚不如一直主管军政的罗荣桓。
而罗荣桓既有高学历,又参加秋收起义、长征等,追随党中央一步一步走到现在,与性格急躁的朱瑞相比,罗荣桓不仅政工能力强,领兵打仗也在行,处理问题公正,较朱瑞更加适合主持山东军政。
而此时的朱瑞与罗荣桓已经到了相争之状,可是罗荣桓一向不喜争名夺利,因此他直接向中央军委提交转调信,希望调离山东军区。
面对两人之间的矛盾,在中央军委的裁决下,将朱瑞调回延安学习,罗荣桓主管山东军政。
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山东军区成为武装力量最强的军区,当时山东军区有正规军27万,民兵50万,武装力量150万,共计227万士兵。
为了抢占东北,山东军区出兵多达六万余人,罗荣桓也被派往东北,与老搭档林彪一起占领东北。
解放战争胜利后,罗荣桓也凭借优秀的军政工作跻身于“十大元帅”之一,而他在建国之后却多次患病,不得不推掉大量工作。
五、病痛缠身
其实,早在战争时期,罗荣桓就受过严重的枪伤,那个时候缺医少药,他的伤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,可是在战场上,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,受枪伤是很正常的事情,这样的枪伤对于将士们来说就是“刻”在身体上的勋章罢了,只不过让罗荣桓撤离战场的并不是因为毫不起眼的枪伤,而是严重的肾病。
1942年,由于长时间的劳累,罗荣桓患上严重的肾病,再加上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差,压根就来不及治疗,因此,罗荣桓一直强撑病体工作,终于在1946年,罗荣桓直接疼得晕了过去,被警卫员发现后连夜送到医院,经过医生诊断为“肾癌”。
那时候患癌者极少,甚至有的人连什么是癌症都不知道,可罗荣桓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,自然也知道自己患癌代表着什么,因此,罗荣桓立刻将自己的身体状况上报中央军委。
毛主席在得知罗荣桓患病后,立刻与党组织商量,将罗荣桓送往苏联治疗,毕竟苏联的医疗技术要更先进一些,甚至为了让罗荣桓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,毛泽东还亲自给斯大林发报,希望在罗荣桓在苏联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和休养。
在中共中央与苏联方面的安排下,1946年夏,罗荣桓夫妇带着孩子乘坐火车抵达莫斯科。
到达莫斯科后,大夫为罗荣桓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全面体检,经过大夫合议,确认罗荣桓的右肾确实有肿瘤的存在,为了保证罗荣桓的身体健康,大夫给出了“切除右肾”的医疗方案。
面对苏联大夫给出的意见,罗荣桓及其家属都表示赞同,因此,罗荣桓很快就被推进手术室,虽然成功将右肾切除,但是由于刀口缝合不好,导致伤口破裂大出血,因此不得不再做一次缝合手术,而手术的疼痛让罗荣桓冷汗直冒,缝合手术很快结束了,罗荣桓也开始了平静的休养时光。
可是罗荣桓真的能够安心在苏联休养吗?
罗荣桓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战争局势,哪怕是在1947年3月,大夫检查他的肾脏功能依然出现问题,并且希望他前往克里米亚疗养的时候,他果断拒绝了大夫的建议,因为他得到国民党占领延安的消息,准备立即回国。
回国后的罗荣桓积极投入到战争中去,直到解放战争胜利,可还没等到罗荣桓歇一会儿,新中国成立了,百废待兴,更是需要罗荣桓投入到工作当中,于是,罗荣桓每天都加班熬夜,这严重透支了他本就不健康的身体。
虽然在建国早期,罗荣桓一直强撑着工作,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很低,这也让罗荣桓自己觉得拖了其他同志的后腿,于是,罗荣桓在思索之下,决定辞掉肩上的多重职位,只保留一到两个职位,这样自己也能认真完成工作。
其实留下这几个职位已经是罗荣桓强忍着,他因为操劳过度心脏早就出现问题,近年来尤为严重,心绞痛几乎常年伴随着他,当时罗荣桓才刚刚54岁,他知道,按照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,已经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工作,只能将工作放到一到两个点上,只有这样,自己才能“好好干活”。
1963年9月28日,罗荣桓病情严重,被送往北京医院,只不过这仅仅是拖时间罢了,在医院治疗的三个月里,罗荣桓每天都在与病魔做抗争,可惜他这一次战败了。
而作为战场好搭档的林彪在得知罗荣桓病危之时,冒着大雪也要前往北京医院与他话别。
罗荣桓的病逝给了毛主席一个巨大的打击,他亲自写诗吊唁,其中更有“君今不幸离人世,国有疑难可问谁?”
结语
罗荣桓在小的时候就立志为国家而奋斗,他也完成了自己当年的理想,他虽然没有向粟裕那样在战场上获得出色的成绩,但是他一手缔造了抗日胜利后军事实力最强的解放区,这也是他虽然没有什么优异的战功而获得元帅军衔的原因之一。
罗荣桓作为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,他的离世牵动了无数将军、士兵的心,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依旧牵挂着中国的未来,他期望未来的中国没有外敌入侵,没有内战,百姓安康。
- 2025-10-12统一润滑油一站式方案,为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
- 2025-06-25越南取消生育限制!夫妻可自主决定生育时间、子女数量及生育间隔_人口_老龄化_劳动力
- 2025-05-24聚势赋能,引领健康人居——朗诗家与ZKEA智家达成战略合作
- 2025-05-22马自达与其他品牌相比有何独特之处?操控基因解析
- 2025-04-13企业漏缴,随时可以补缴,没有当年工资表,需要自己去努力寻找!
